论《豳风·鸱鸮》的阐释与主旨流变
古今社会对《豳风·鸱鸮》的认识,存在着一个持久而复杂的过程,"鸱鸮为恶鸟"的观念并非自古而然的认知.毛传、郑笺认为鸱鸮为小鸟且喻指周公,对此唐人加以承继;至五代、北宋时期,时人逐渐坚信"鸱鸮为恶鸟",迭至两宋之际,"鸱鸮为恶鸟且喻指商人武庚"的观点正式形成.其后,有关《鸱鸮》的阐释得以定型,许多学者以宋人观点为基础力证"鸱鸮为恶鸟".通观古今,有关《鸱鸮》的阐释可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西汉"三家诗",认为鸱鸮为小鸟且与周公无关;毛传、郑笺至唐代,认为鸱鸮为小鸟且喻指周公;五代至两宋之际,鸱鸮为恶鸟且喻指商人武庚;南宋及其以后,许多学者在坚守"鸱鸮为恶鸟且喻指武庚"的观点上,尽力弥合毛传与两宋学者的缝隙,这一阐释倾向一直延续至当今学界.
鸱鸮、阐释、小鸟、恶鸟、周公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两汉话语中五帝形象的衍生与相关文献的形成研究"项目编号17BZW082
2021-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