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国”的内在结构:德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
德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从19世纪硕特开始,迄今已有六部问世.如果将它们视为连续性的系统建构,就会发现一些深层的结构问题,最醒目的是以陈旧的精神史框架来化简中国文学的丰富性,造成中国文学在精神上永远滞留于“古代”.但也要看到,当代德国汉学中也出现了对于精神史视角的反思和多元方法的探索.文学史类似于治理符号世界的密码本,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汉学系统对于“中国”的总体意向的变化,而“古代”和“现代”两种编码的交替,构成了“文学中国”的内在结构.从这一系统论思路出发,会对西方汉学的独立性、中西方的系统间关系等问题获得新的理解.
德国、中国文学史、功能系统、“古代”模式、经典、精神史
I207.42;D9;F27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61
2018-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