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和“杂”的写作——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成书历程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文本,在其成书历程中产生了种种复杂现象,可称之为“复”“杂”写作.它经历了众版(文)本的流变,除了1964年初版的“定本”外,近年尚有“全本”“灰皮本”“批校本”等陆续出版;除了主要作者溥仪外,溥杰、李文达等均参与了写作与修改,所以它拥有“复数作者”;除了主要文体形态——自传以外,检讨书、口述史、批校文、他传等都是《我的前半生》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体裁形态,共同形成一种混杂体裁特性;该作虽具强烈的文学性,但其非虚构性和实用性最终成就的是一种“杂文学”品质.
《我的前半生》、众(版)本、复数作者、混杂体裁、杂文学
I206.2;I055;J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ZDA279
2018-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6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