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简论两汉文风的消长轨迹
两汉四百余年,楚风、北学此消彼长,至汉末渐趋融合.其轨迹为:一、汉初至武帝朝是楚风北袭时期.其时文人以老庄之道为思想依托,以怨愤抒情为主体风格,受楚风楚辞的影响更大些.代表作品有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等楚声歌,贾谊<吊屈原>、刘安<招隐士>等骚体赋.二、武帝朝至东汉顺帝年间是北学南渐、楚风消减时期.其时,儒学独尊,经学昌盛.释经作文皆面向现实、服务时政,经世致用、言志讽谕是当时文人的追求.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的散体大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王充<论衡>以及刘向等人的奏疏.三、东汉顺帝年间至汉末建安时期,汉祚日衰,儒学根基开始动摇,诸子之学重新抬头,儒道两家呈合流趋势.文人在沿续经世致用、言志讽谕的同时,重拾怨愤抒情的楚骚传统,进而将二者合炉共铸,冶炼出既能直面人生、言志讽谕,又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的新文学传统.桓、灵之际的”古诗”,张衡、赵壹、蔡邕的抒情小赋,三曹及建安七子的诗文,便是这一新文学传统的开创之作.
楚风、北学、文风、消长、轨迹、文学传统、经世致用、代表作品、文人、讽谕、主体风格、诸子之学、直面人生、司马相如、抒情小赋、散体大赋、儒学独尊、儒道两家、老庄之道、建安时期
I2(中国文学)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