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虚无与价值共识
@@ 8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文学出现了颇为盛大的消解性思潮,后现代主义性的先锋写作、新写实、”痞子”文学、身体或欲望的书写等等,构成了对过去那种唯政治功利文学的胜利大逃亡.文学的消解性,作为一种针对着唯政治功利文学模式的反拨策略,在特定时期所起的特定效应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性和负面性也是明显的.消解由于不是正面批判,也不是积极超越,而是侧身而避,四下而逃.因此若不可收拾地演将下去,便很容易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溃散、颓败的瓦砾场.其实,文学消解对于制度文化层面的作用十分有限,文学的本质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文学的真正作用也主要在于个人精神方面.因而,对于一种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高度合一,或者说,超越文化附庸于现实政治的社会文化形态的文学消解,其结果会是,制度文化层面的问题触动甚少,而精神文化却被虚无化了.
文学的本质、制度文化、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政治功利、后现代主义、现实政治、先锋写作、文学模式、文化形态、文化高度、精神世界、个人精神、超越文化、正作用、虚无化、新写实、局限性、负面性、效应
I2(中国文学)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