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艺术的壁垒——论桐城派对古文文体的价值定位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杂文学体系中,文学的属性与本质特征缺乏严格的规定性。尤其是古代散文中的“古文”文体,其在广泛作为表情达意的语言载体时,情感的与非情感的因素,审美的与非审美的文字,交合杂糅,难以厘定。作为中唐以来古文运动的承继者与殿军,桐城派在与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的辩诘争讼中,其对古文写作中艺术性原则的注重,对古文表情达意过程中艺术与情感构成的强调,体现出由于自身生存需要和艺术直感所激发的文体自觉。这种由依附经学转而让古文回到古文自身的文体自觉,充满着与杂文学体系剥离的痛苦,但却与五四时期受到西方学术思想影响而被国人所普遍接受的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和想像的观念不约而同,不期而遇。
艺术性原则、桐城派、古文运动、杂文学、文体自觉、人的情感、表情达意、中国传统、语言载体、义理之学、五四时期、体系、思想影响、生存需要、非审美、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规定性、属性、学术
I206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