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46/j.cnki.37-1101/c.2022.01.09
从"群己权界"到"公私德界"——道德哲学原理的自由儒学之思
当前学界对公德私德问题的论辩聚焦于道德行为的实践,而没有探究道德规范的建构,其实是没有深入到道德哲学原理的层面.因为"道德行为"只是对既有"道德规范"的遵行;而"道德规范"本身何以可能,才是道德哲学要追问的根本问题.对此,孔子"礼有损益"的思想提示我们可以"德有损益"作解:道德规范随着生活方式的时代转换而更新,其更新的依据为"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儒家道德哲学原理.基于此,我们才能展开合乎时宜的道德实践.据此反观,公德私德问题本身就是以现代社会公私领域的界分为前提,之所以要界分公私,其实质与"群己权界"问题相对应,这其中也指示着一种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模式——"公私德界",而实际地确立"公私德界"的道德模式正是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这作为现代公民道德行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乃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公德、私德、公私德界、群己权界、道德行为、道德规范
202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