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3720.2012.08.030
恶性肿瘤术中淋巴引流的示踪技术
1992年Morton将前哨淋巴结定义为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在其没有转移时,其他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较少.前哨淋巴结定位示踪技术主要有染色法、放射性核素法、以及两者联合的混合法.染色法操作简便、直观,其缺陷在于:注射后即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又可进入毛细血管,使被注射部位广泛染色,不利于病灶的判定.核素法探测时有背景信号干扰并且有放射性危害是其缺点.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间隙为30~50nm.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间隙达500nm,平均粒径150nm的纳米炭在肿瘤及周围组织注射后,滞留于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结,而不能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实现了淋巴结染色.近红外荧光与纳米技术结合后即成为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量子点,可以在活体内定位和成像肿瘤,是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分子生物学标记或体循环肿瘤细胞DNA分析,前哨淋巴结特有的对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最小创伤性会发挥更大作用.
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示踪、纳米技术
21
R730.4(肿瘤学)
2012-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6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