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569/j.cnki.far.2017.02.085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隐喻、对外政策、中美关系、利益攸关方、修昔底德陷阱、新型大国关系、语言
34
D80;H030;D616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资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讲师潘成鑫以及《外交评论》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文中谬误由笔者负责
2017-05-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8页
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