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掺杂CuS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在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以乙酰丙酮铜和硫粉为铜源和硫源,在油酸(OA)-油胺(OM)-十八烯(ODE)体系中合成了近红外吸收的硫化铜(CuS)纳米颗粒,并通过改变硫元素活化状态的方式调节其吸收峰到适合光热治疗的1 064 nm附近.通过阳离子交换法进一步制备了 Fe、Mn等元素掺杂的CuS纳米颗粒,并保持其吸收峰位置几乎不变.使用微乳法进行聚乙二醇(PEG)化修饰后,这些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分别测试了CuS纳米颗粒在Fe3+掺杂前后的光热性能及羟基自由基(·OH)生成能力.结果表明,PEG修饰后Fe3+掺杂的CuS纳米颗粒(CuS:Fe-PEG)在1 064 nm处的质量消光系数为37.5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可达43.7%.虽然光热性能略低于未掺杂的CuS-PEG,但其·OH生成能力有大幅提升.细胞实验也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CuS:Fe-PEG具有更好的肿瘤细胞抑制能力,在1 064 nm激光照射下能够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可用于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
硫化铜、阳离子交换、光热治疗、芬顿反应
39
O614.121(无机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23-05-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7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