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4608.2015.06.003
西北视角的变迁:从“边疆”到“西部”
近二十年来,国际史学界在“西部大开发”和新清史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研究.新清史有两大特征:第一,强调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清帝国的继承;第二,批判民族主义目的论,质疑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政治演化的必然结果.由此,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谜”出现在研究者面前:为什么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因为满清倒台而四散,中央统治的有效性反而在1949年之后得到了显著加强?同为多民族国家的奥斯曼土耳其、哈布斯堡王朝以及罗曼诺夫王朝,都在民族国家转型中土崩瓦解,中国为什么能保持相对较强的统合能力?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就上述问题,在2014年召开“转向中国西部”主题年会,会议论文公开发表在《二十世纪中国》 (Twentieth-Century China)10月刊.著名学者彭慕兰在导论中指出,论文的作者们将关注点集中在政府官员、理论家和技术专家对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态度转变,这实际上反映出20世纪中国从“边疆”到“西部”的观念变化.
视角、边疆、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罗曼诺夫王朝、人民共和国、多民族国家、著名学者、中华民国、政治、政府官员、亚洲研究、西部地区、西北地区、态度转变、清史、论文、历史之谜
TS9;TS8
2015-1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