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媒介问题

引用
德国18世纪的文本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关联构成了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基本历史语境.文本化进程不仅为远程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削弱了身体在场的交往;媒介发展不仅服务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同时也生成了新的交往模式.小说在把印刷文化促进的“编者”、“前言”等辅助文本运用于虚构叙事的同时,将被虔诚主义与感伤主义推向发展高潮的交往媒介——书信推向极致,小说中收信人的缺席留下的空位,由匿名的读者填补.真实与虚构的交互杂糅,导致读者接受的困惑,提出了审美反思的挑战.印刷文化的进程不仅生成了新的表述方式,促进了文化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面对面的交往.而体验要求的直接性与媒介需要的距离似乎总是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之中.

《少年维特之烦恼》、媒介、书信、编者、文本化

42

2020-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1-5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外国文学研究

1003-7519

42-1060/I

42

2020,42(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