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的警示:《羚羊与秧鸡》中的语言哲学
加拿大当代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对后人类未来作出了描绘,通过聚焦人与非人的边界地带,探讨了语言对人性的决定性作用,为从语言哲学视角检视人性与文明本质提供了独特的文本基础.这部作品透过科幻故事的表象呈现出三个重要的深层语言哲学议题:小说首先凸显了语言和言语的双重属性,借用主人公的语言无能刻画出人与非人的语言临界状况;其次,通过详细描写新生人类的语言游戏暗指能指的不间断延异和对不在场的召唤和操控;第三,能指符号进一步指向符号象征体系和话语网络的建构,并最终指向艺术、人文等元素.这三个层次的思考对探索人性本质作出了深层、立体的尝试.《羚羊与秧鸡》所涉及的人类学、哲学和语言学思想为审视语言在人类主体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人类状况进行理论管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考素材.
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语言哲学、人性、后人类主义
40
I207.33;H0;G206.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WW031
2018-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