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文学史与集体的文学史——兼评聂珍钊教授主编《外国文学史》
对文学史和文学传统的认识,文学批评家、作家、文学史家以及普通读者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体性”,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文学立场.在相关的文学史著作中,不同的判断与取舍标准导致了不同的文学史面貌和经典谱系,从而导致文学史的个人化.然而,个人的文学史的形成必须建基于一个集体的文学史,它是集体的积淀物,不依赖于个人经验,但又是个人难以写就的.集体的文学史力求客观,但个人在它的书写中又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集体文学史的书写只可能是一个不断求得平衡、逐渐趋近的过程,是主体隐身与现身的艰难抉择.本文试图以聂珍钊教授主编<外国文学史>为例,阐述这一过程,并为文学史书写的可行性寻找折中的途径.
个人文学史、集体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经典谱系
33
I109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