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童的世界到世界的孩童——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中的孩童问题
儿童形象的学号上入对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想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评论大多将儿童视为单纯美好的形象,认为陀氏笔下孩童的苦难是”无辜受难”.笔者从细读文本中发现,作家后期创作中,特别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孩童形象是复杂的,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特点,即孩童性,其双重性带有人性的普遍特征.孩童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人性问题.孩童性的提出是基于作家对基督教原罪论的认同,与圣经中对孩童的描述相吻合,即孩童身上不仅有天国的品质,也有盲目地倾向罪恶的特点.孩童构成的群体凸显了成人世界的特征,美好品质和良好动机也因原罪的掺入而造成悲剧.盲目愚顽既是儿童也是成人苦难的深层原因,走出悲剧的出路在于以宽恕和爱战胜仇恨和审判.同时,孩童的单纯美好见证了人被造的高贵.这样,孩童形象得到极大延展,突显了作家笔下的救赎主题:所有人都如同迷失的孩童,困惑而需要救赎,而人身上的神性特征是人获救的希望.
孩童、盲目、纯真、救赎
31
I1(世界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基金
2009-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