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519.2007.02.010
美国文学中的荒野老人和父亲情结
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学中荒野老人形象的研究,试图揭示美利坚民族建构父亲形象、确立自我身份的民族文化心理.《大草原》中的纳蒂·班波、《红字》中的齐灵窝斯、《去吧,摩西》中的山姆·法泽斯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出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北美荒野上的老人,其中班波与齐灵窝斯互为反证,前者是民族父亲,后者是被摧毁的旧式父亲;法泽斯因为在人种上的包容而充实了荒野老人的内涵,圣地亚哥则因为疆域上的宽泛而拓展了荒野老人的外延.这些荒野老人对位于各自所处时代的历史现实,他们是美利坚民族心理中父亲情结的投射,作家通过对源自旧大陆的专制父亲的贬抑和对本土父亲的颂扬,展现了美利坚民族寻求和确立自身身份的历程.
荒野老人、父亲情结、民族身份
29
I1(世界文学)
2007-05-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