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玻璃城》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探析
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语言、主体性
I7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小说研究"12YJC752018;武汉科技大学青年项目"后现代零度写作模式研究:以奥斯特小说为例"2012XZ035
2013-09-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