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
本文探讨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作者概念的发展演变,对古代的代言人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浪漫主义的天才作者、19世纪的面具观念、20世纪的非个人化诗学、结构主义的空白主体论、巴特的”作者之死”、福何的作者历史建构以及当代学者关于作者回归的讨论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后结构主义主体概念忽视了人的感性的一面,而重新认识作者的要点就在于不在场的主体仍然有其能动性.这一视角使作者回到直觉、审美、快感等个体感性的范畴,但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作者是以代理人的方式体验快感与审美要素的.虽然作者被再一次生命化,但这种快感和修辞是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作者仅仅是与他者的关系的转喻,写作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生活修辞.
作者、主体性、剩余快感
GO
2011-04-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