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5529.2003.05.011
文学性
@@ 小引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题目.早在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开始灸手可热;而时至今日,学界对此仍然争论不休.在中国,倡导文学性的文章几乎覆盖了文学研究的所有领域:文艺理论、西方文论、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现在的学者对文学性的光彩内涵拥抱者多,赞誉者多,批判者寥寥.本文追溯了历史上有关文学性的诸种观念,从3个方面概括了文学性的主要内容:一,作为文学的客观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文学性;二,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文学性;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和主体建构的文学性.本文认为,没有一个抽象的、永恒的、客观的文学性,只有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性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生活实践中飘浮的能指,是东西方文化关系结构的转喻.
文学性、文化关系、中国、生活实践、历史、东西方文化、主体建构、意识形态、现代文学、西方文论、文艺理论、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历久弥新、几乎覆盖、关系结构、存在方式、比较文学、本质属性、批判者
G0(文化理论)
2006-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