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气韵生动"概念的跨语际实践
20世纪上半期,在中西方文化、语言之间围绕着"气韵生动"发生了两次"跨语际实践".先是翟理斯、宾庸等汉学家立足西方文化语境对该概念的翻译与介绍,将"气韵"与"节奏"对等,并最终形成rhythmic vitality这一主流译法.后有中国学者对相关译法的回译与解读,其中包含两种阐释模式:以陈师曾、黄宾虹等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有意识地回归、延续"气韵生动"的传统阐释;以滕固、宗白华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则基于"节奏"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生命意识的高度契合对之进行现代赋义.两次"跨语际实践"以"节奏"为媒介隔空对话,共同参与了"气韵生动"概念的现代语义转换与跨文化传播,同时影响了中国艺术史的现代书写.
西方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中国艺术史、现代书写、阐释模式、中西方文化、黄宾虹、生命意识、翻译与介绍、陈师曾
I206.6;J203;B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JJD720010
2021-03-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