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学艺术看人与自然之关系
人类自产生语言文字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城市文明,才脱离身处洪荒旷野的原始状态,而当城市文明发展到相当阶段,才可能以审美的距离去观照自然,产生自然美的观念,并作艺术的表现.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相比于人物画,独立描绘自然的山水画和风景画都出现得较晚.中西画风各异,中国山水画山大人小,西方风景画则往往有人物宫室占据中心.有论者认为这说明中国人有“天人合一”观念,人融入自然,达于“无我”之境界,而西方则以人为中心,主张征服自然,甚至造成环境污染等人类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这种把中西文化绝然对立的观念在学理上毫无根据.考察董仲舒《春秋繁露》,可知所谓“天人合一”绝非与自然交朋友,而是以人近于天而高于万物.中国山水画表达人之意、气、神,绝非“无我”而是“代山川而言”.无论中国或西方,文学艺术中表现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有我”与“无我”也是共存互补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去认识和鉴赏中西文艺,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2020-09-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