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
1945年起由左翼阵营推动的纪念罗曼·罗兰活动,在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化运动的现实诉求下,隐含着内部的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双重面向的“反战”与“崇力”自“五四”以来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罗曼·罗兰“左转”道路的表彰以及对《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所传达的改造需要.针对来自后者的压力,胡风派借助对罗曼·罗兰的解释,捍卫其“主观战斗精神”的主张及其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而邵荃麟则通过对罗曼·罗兰的解读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靠拢,远离了胡风派理论,并汇入左翼阵营的主流论述.正是这些声音的交织共存,使纪念罗曼·罗兰成为投射抗战胜利前后左翼文学内部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
本文为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方法研究”
2020-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