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状文本书写与历史真实的显隐——以朱熹《张浚行状》为例
朱熹为张浚所作行状,对张浚的过度褒扬,对与张浚本人直接相关的富平、符离之败、淮西兵变事件的曲笔,为后人尤其是清人所诟病.行状的文体因素不可忽略,出于盖棺论定的意图,行状必然指向虚美隐恶.除了相关材料的缺乏所致偏听因素以外,由学说上的紧密联系、同样的主战立场而致的心理事实使得《张浚行状》的褒美几乎是没有其他可能性的选择.朱熹晚年的态度比较复杂,尽管懊悔率尔为文,在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上,他并未在了解更多细节后推翻前说,而是仍与《张浚行状》保持一致,如对于淮西兵变的偶然性、张浚早年对李纲的弹劾等等,不受当时舆论的影响,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以某篇行状中的叙述来证明某段史实是危险的,需要比较不同史书、家传、碑志、笔记等史料,互参之后才有可能得出审慎的判断.
文本书写、历史真实、心理事实、相关材料、文体因素、态度比较、兵变、偶然性、证明、舆论、学说、选择、叙述、危险、晚年、事件、史书、史料、曲笔、富平
R95;R92
2020-0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