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的缺失与“伪佚文”的辑佚——以刘涛《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为例
引言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辑佚工作已有不少实绩,学者“刊海搜佚”所得成果不仅对既有文学史格局构成了挑战,也为历史叙事提供了诸多突破的可能.相较于古典文学领域渐趋完善的“数字人文”建设,现代文学反倒因为时间过近和材料繁多等缘故,至今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在经验技术、理论架构与学术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难怪有学者感慨现代文学辑佚的难度比古典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①.不过,与从前印刷时代相比,今天所谓“数字人文时代”查阅文献史料的条件已较便捷,各地图书馆大多可以网上检索期刊图书目录,有实力的机构还会基于丰富的馆藏自建民国文献数据库,网络平台上也流传着各类电子文献.因此,就现代文学的辑佚而言,关键问题或许不是辑佚本身,也不在于史料的“求全”,而是研究者能否具有研究的主体感,是否以解决文学史上重要问题为主导,能否以新理论将辑佚工作纳入整体目标和专题研究中,而不是为佚文而佚文,满足于包罗万象、四处撒网式的辑佚,这方面的学术经验与教训其实已经不少②.
2019-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