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中的“互文性”言说
“互文性”虽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文本理论,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其大致相同.古代文论中已有许多与互文性相通的言说,甚至有一些西方互文性理论未曾涉及的内容,足以对其进行丰富和补充.“秘响旁通”“推源溯流”“三偷”“点铁成金”“缩银法”等概念和命题与互文性理论相契合,关注“拟”所形成的“显性的互文”.“避”是一种“隐性的互文”,“犯中求避”“拟议变化”“模拟与创造”形成显隐交织的互文性关系,这些是西方互文性理论家未曾关注的.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篇》分析了互文性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借用、删改、拟作、伪托等互文性写作方式,论述了文本意义增值问题,这不仅与互文性理论相印合,也是互文性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互文性理论、互文性关系、互文性写作、意义增值、文本理论、西方互文、推源溯流、文史通义、章学诚、秘响旁通
I207.22;I045;G633.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BZW077
2019-06-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