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学的现实感——评玛莎·努斯鲍姆《善的脆弱性》
一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理论话语中,“审美超越”是个常被用来描述文学艺术独有价值的重要概念.将审美体验理解为某种宗教或形而上的救赎力量,是现代美学的主流共识.查尔斯噶勒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家周围弥漫着这样一种崇拜,它源于这样的意识:艺术能够显现巨大的道德与精神意义;在它之中存在着生活的特定深度、完满、严肃以及强度的关键,或是一种特定整体性的关键.”①在《文化与上帝之死》中,特里·伊格尔顿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他看来,即便身处“上帝已死”的后现代处境中,人类也依然不会放弃对信仰与超越性的追求,“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使得形而上学的激情再次勃发”②,大部分的美学理念依然不会满足于琐碎的日常性,更愿意将自身定位于“神学的置换性片段”③.这种判断在现实层面可以不断得到印证,“超越”“救赎”“乌托邦”等语汇的确是当代艺术展览与论文频繁使用的关键词.
努斯鲍姆、脆弱性、现实感
B82-02;B712.5;I0-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大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2019-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5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