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论与现代杜诗学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关于战争的各种观念、各派势力的宣传竞相登场,展开角逐,现代杜诗学就参与了这场舆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衰败景象促使梁启超重新思考中西文化问题,发表《情圣杜甫》的讲演;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激起“非战运动”,“非战”思想也贯彻在当时的杜诗研究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战争性质发生变化,不同的政治势力持有不同的战争观,并影响到各派学者的杜诗学研究.重庆国民政府、汪伪政权、延安文艺界和各地倾向于中国共产党并受其影响的学者,从各自政治立场、战争观念出发,对杜甫战争诗作出不同的评释.回顾这段学术史时,不能笼统地看待杜甫“非战”说,而要进一步探究言说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动机和社会效果,作出具体的剖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庆国民政府、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延安文艺界、汪伪政权、政治立场、战争性质、学术史
K265;D829.712;I206.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JJD750011
2019-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