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腔调——以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塔、寺为中心
17世纪以降,在西方人创造的“中国图像体系”中,塔与寺作为最重要的符号之一类,在关于中国的游记、图册、摄影集等媒介中长盛不衰,也在铜版画、素描、水彩画及摄影镜头下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这些庞杂形象混杂着事实与想象,也隐含着多元象征,其再现特点与再现范式,一方面受制于表征技术和艺术美学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连接着时代的政治文化意涵.以欧洲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几套代表性中国图像里的塔、寺符号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整理、分析、对比再现形式与文字描述,关注美学趣味与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符码生产,同时辨析知识结构和媒介形式如何导致形象嬗变.这种对符号、真实、再现之间复杂关系的讨论,意在检视西方人讨论、认知中国的方法,并试图从社会史的层面重新理解和认知艺术史中的相关命题.
再现、近代西方、人视野、中国、西方人、符号、重新理解、知识结构、意识形态、艺术美学、研究对象、形象嬗变、相关命题、文化意涵、图像、摄影镜头、认知、美学趣味、媒介形式、长盛不衰
N03;K10
2018-0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