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意象”到人文“兴象”、“寄象”——中国文学史中的花草书写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社会里,原始花草意象已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而在中国,产生并繁荣于原始时代的原始花草意象,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依然盛行,并与理性精神相结合,发展成为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人文花草“兴象”与“寄象”.这实际是中国特有的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发展模式的产物.其所“兴”、“寄”的是文明理性时代的个体情感与独立人格,而其依托的“象”则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在血缘管理背景下包含着宗教、伦理、政治多重内涵的种族“集体有意识”.花草“兴象”与“寄象”,作为中国轴心文明时期形成的典型艺术方式,对奠定中国独有的审美趣向、滋养秦汉以后两干多年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塑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有重要影响.
草意象、中国、文学史、文明时代、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心理结构、中华民族、原始时代、艺术方式、血缘管理、文明社会、文明起源、文明发展、审美趣向、秦汉以后、历史传统、理性时代、理性精神、个体情感、多重内涵
I20;K87
2018-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