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锻炼”》:从解读之争到阐释之变——赵树理短篇名作再思考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自发表以来,其接受与解读经历戏剧性的变化.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肯定者赞其如实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否定者则批其歪曲现实,诬蔑公社干部.这种争议无论对错,都是政治意识形态阐释框架下的产物,而正方的胜利也并不意味着对反方问题的彻底解决.第二阶段(80至90年代)经董大中与陈思和的重新解读,小说的“深层逻辑”和“潜在话语”被开掘出来,这是民间意识形态阐释框架之功,也体现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与价值立场,但此种解读似有过度阐释之嫌.所谓的“深层逻辑”和“潜在话语”不在小说文本之内,而在文学场域之外.又因赵树理对现实重大问题的言说往往内外有别,“直谏”式话语也就无法直接进入小说内部的“深层逻辑”,最终演变为“潜在话语”.
再思考、阐释框架、深层逻辑、人民内部矛盾、民间意识形态、潜在话语、文学场域、政治意识形态、短篇小说、小说文本
I206.7;G641;G40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开放课题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7-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