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实践:连环戏与中国早期电影(1926-1935)
从1926年至1935年,连环戏盛行于上海,它混合旧戏、新剧与电影,是一种新颖的跨媒介文艺类型.最初的几部古装连环戏像“导火线”一样连接着舞台与银幕,在中国类型电影产生与发展初期,具有开源创新之功.有些时事连环戏在舞台语言和演映修辞上做出探索,产生奇妙欢谑、讽刺荒诞的美学效果,显示民间文艺的野性活力.连环戏也曾作为一种流行文艺商品,进入跨媒介互动框架,掀起喧闹的市井风情,参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进程.连环戏能连绵十年之久,绝非仅靠声、光、电、化就能做到,它背后的源动力在于“信仰”与“主义”.《红羊豪侠传》将连环戏带向鼎盛之期,连环戏的文化功能已经发生“从乡俗信仰、市井风情到民族主义”的重要变化.
中国早期电影、跨媒介实践、类型电影、流行文艺、舞台语言、市井风情、互动框架、媒介互动、法治进程、文化功能
J9;I235.1;J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FYS009
2017-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