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剧到京剧——对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脉络的一种考察
“国剧”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剧运动中提出,起初是指一种理想形态的戏剧、一种不同于话剧和戏曲的新型戏剧.随着时代的推移,对该词的理解与使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30、40年代,京剧的不断繁盛及影响的扩大,“国剧”逐渐变为对中国戏曲的代称,不再涵盖话剧,并逐渐指向京剧.由于立场、观念不同,学界围绕“国剧”有较为深入的讨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剧”一词虽很快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但在台湾及海外地区仍普遍应用,海峡两岸形成“京剧”与“国剧”的分野,名称的背后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对抗.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恢复,“国剧”重新出现在中国大陆,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其内涵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从“国剧运动”到国剧京剧说,这既是人们对中国各剧种在近一百年来盛衰消长的一种认知,也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戏剧本质特性的深入思考.
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脉络、戏剧发展、社会文化交流、中国戏曲、新中国建立后、海峡两岸、中国大陆、国剧运动、意识形态
J8;J607;I234
2016-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