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批评到“非美学”批评——阿兰·巴迪欧的电影批评谱系
阿兰·巴迪欧近六十年的电影批评生涯起步于存在主义批评,一变为政治批评,再变为症候式批评,最终形成了独具学术个性的“非美学”电影批评新形态.巴迪欧四个时期的四种电影批评模式与其界定的四种美学方案密切相关:存在主义批评属于“浪漫式美学方案”,主张电影应关注人类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理;政治批评属于“教诲式美学方案”,主张关注电影的社会效应和政治功用,以外在的意识形态为真理载体;症候式批评主要针对喜剧电影,将政治批评与心理分析相结合,而心理分析正是“古典式美学方案”的标志,重视发掘文本所隐含的各种文化心理症候,以心理宣泄和治疗为艺术旨趣.“非美学”批评不同于三种传统美学方案,它将电影艺术从传统美学的思辨对象中解放出来,认为电影艺术本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电影以运动和重构的特有方式生产出内在且独特的电影真理.
批评谱系、电影艺术、心理分析、喜剧电影、政治批评、症候式、传统美学、社会效应、艺术旨趣、心理症候
I206.7;I1;J9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WW033
2016-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