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气韵非师”说在当时与后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众说纷纭.颇有意味的是,古代人几乎一致的赞同与现代学者一致的批判形成了强烈反差.相比之下,滕固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文字,则因能着眼于传统画学发展的历史语境,而显示出超越其时代的学术眼光.滕固将郭若虚的理论归为“士大夫的艺术理论”,本文将循着他的这一定位,结合宋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解读郭若虚“气韵非师”说的内涵,重点分析“气韵”、“心印”、“神会”、“人品”等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并且认为,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说所蕴含的对绘画主体生命精神的弘扬与北宋文人画思潮的本质理想是一致的,是士大夫建构独特的“士人绘画观”的审美内涵的要义.
士大夫、艺术理论、理论渊源、本质理想、历史语境、时代内涵、历史与文化、绘画观、审美内涵、生命精神
K207;J205;O153.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760037
2016-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