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及其复制——从本雅明到格罗伊斯
艺术与复制的话题由本雅明开启,这一问题应当放到吉登斯和拉图尔关于现代性制度之记录、复制、象征系统、流通与传播的讨论框架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乃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制度下抽象符号全球流通系统中的一员.艺术的复制问题不仅是艺术的问题,它来源于现代认识论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消费的双重动力.复制的需求与复制技术的出现成为衡量现代性文化与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从机械复制到数字时代的艺术复制,格罗伊斯接续本雅明的话题,认为当代艺术发展到艺术记录(复制)取代艺术作品的程度.这种转变根本源于生命政治条件下艺术与生活的新关系,当代艺术以项目的形式直接与时间无限延展的生活和生命同一.艺术记录表明艺术成为干预生活、塑造生命的生命政治形态之一.格罗伊斯进而分析本雅明的”光晕”(aura)概念,吊诡地指出光晕实为叙事性的与地理空间性的,经由叙事和空间的再造,复制品可以重新被赋予原真性而重获光晕.
2015-12-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