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现实态度——聚焦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
本文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为例探讨文学的现实态度.这是个文学世界观或“前想象”范畴的问题.论文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评奖规则层面的现实应对策略,二是获奖文本中呈现的主体形象及现实立场;着重论述“众”的想象与压抑,先锋的“转型”,文学对现实与历史的“丈量”,语言膜拜与文学救赎的关系等.“鲁奖”作品显露的姿态口吻、价值思想都是“常人”式的.主体对个我的执著营造,集中于外部可见的语言及叙事层面,甚少在意内部的反思与成长;在认知现实和寻求救赎时,出现了理性沉默失语的集体性弊端.“抒情”成为文学的主调,这是一种跟自我疲软的理性认知相互妥协的主体生存形态.传统的“乡土”充当了贫乏救赎的最高形态.
2015-05-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