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呈现与主体位置——评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
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叙述他人和确认自我,以及这一叙述和确认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核心追问.相关的解答已有很多,且几无例外地将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主体位置的确立与西方视角的形成联系起来,著名的“挑战一回应”模式,一度成了解释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不二法门.张慧瑜的《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无疑是可归入这一模式的.然而,他将目光集中于外来挑战如何激起内在回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以鲁迅所述的“幻灯片事件”为中心,展开了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经验的症候式解读.在这一解读中,现代中国启蒙知识分子被作为新型观察者而置于重要地位.张慧瑜发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确认与隐而不彰的视觉体制密切相关,而这一发现也将自己放在了观察者位置上.其见与不见,既见出现代以来中国启蒙知识分子主体位置的多维,也折射出自身主体位置及所属视觉体制的复杂.本文致力于检讨这些论述,以期对我们这“后启蒙时代”的知识共同体做出反省.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新时期’文学转型与革命重述关系研究”批准号:2013GGJS-171阶段性成果,并受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2011M501172;第五批博士后特别资助2012T50596支持
2014-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