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
一、问题的缘起
刘禾教授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以下简称《帝国的话语政治》,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①,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该1著英文版和中文版皆引起广泛关注,充分显示出其学术魅力.作者围绕一些关键词和概念的理解、转译或产生等问题,揭示语言等表意符号所引起的政治碰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作者以往著述的主要研究取向及其敏锐目光.该书以主权想象为中心,"话语政治"则是其极为重要的查考视角.例如,她用大量篇幅挖掘、梳理和分析了19世纪中英关于"夷"字的翻译冲突,展示一场符号事件中的政治较量.迄今,不少评论者被刘禾对"夷/i/barbarian"这一衍指符号的分析及其论断所折服,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该书最成功、最精彩的部分.
2013-04-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