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5876.2007.08.003
西方"形象社会"理论的实质: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紧随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如今也不断用审美化来描述当今中国社会(主要是当今的中国城市社会),但在何谓审美化的问题上却往往莫衷一是.其中,最引入注目的也许是用形象化来界定审美化,把社会的审美化理解为社会的形象化.本文认为,由萨特想象说、德博尔"景象社会"说、波德里亚"类象"说、杰姆逊"平面化"说共同构成了西方主流"形象社会"理论的基本谱系.该理论始终贯穿着激进左派的基本立场,对形象社会持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但该理论常常把形象化与外观化、符号化、印象化、影像化不加分别地混在一起,而其核心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影像"概念,即与"真实存在"的事物相对的"去真实化"的事物.所以,该理论的实质是尼采式"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植根于"真实存在--去真实存在"的问题框架.对于如此狭隘的一种理论,中国学者大可不必顶礼膜拜.
形象社会、影像、真实存在、去真实存在、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I1(世界文学)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