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5876.2005.08.004
"对话":互动形态的阐释与解诗
20世纪30年代诗歌批评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向:以客观的文本阐释为主的本体性批评,开始向批评者与作家双向经验互动的主体性批评转变.批评家与诗人在文本意义蕴藏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由此而展开的两个或多个艺术创造者的之间的"对话",直接介入了文本的阐释.李健吾与卞之琳等关于<鱼目集>文本内涵阐释的"对话",不仅使"对话"形态的解诗学产生成为可能,也为20世纪30年代先锋性探索诗人的作品如何走近读者提供了某种进入实践轨道的范式和前景.
"对话"形态、解诗学、主体性批评、经验的差异
I2(中国文学)
2005-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