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后学与朱彝尊诗注的再生产
清代可考的朱彝尊诗注共有十六种,注者群体以嘉兴府士人(同里后学)为主.诗注的编纂和刊刻主要受社会风气、士人趣味、文本的地域性、注本的象征性等方面影响和推动.流传最广的江浩然、杨谦、孙银槎三家注本以及新发现的李富孙批语过录本在文献的层累中不断更新,其递进关系可以给未来的汇注指明方向,其开放性则昭示着再生产过程的循环往复."诗注再生产"是文学史上颇为普遍的现象,其机制、策略、过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能由此扩大文集影响力,成为作家经典化的重要一环.
朱彝尊、诗歌注释、嘉兴、诗注再生产
2022-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