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着地方式跑步的神经肌肉调谐规律 ——基于地面反作用力的时频分析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跑步支撑相地面反作用力的时频分布特点,结合下肢刚度和下肢肌肉激活水平,探讨不同着地方式跑步时着地缓冲的神经肌肉调谐.分别采集前足(FFS)、全足(MFS)和后足(RFS)3种着地方式跑步时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结果显示,FFS支撑相的最大小波功率和小波功率总和明显高于MFS和RFS(P<0.05).支撑相前20%阶段,FFS表现出明显较小的最大伪频率(PFmax),且PFmax出现时间也明显较晚.此外,MFS的下肢刚度明显较高(P<0.05),FFS的下肢肌肉激活水平均较高.研究表明,跑者通过改变着地方式可调整着地时的冲击频率,与MFS和RFS相比FFS的冲击频率和下肢刚度均较小,不利于下肢弹性能的储存和利用,加上较高的下肢肌肉激活水平,易引起机体疲劳.
运动生物力学、跑步、小波变换、神经肌肉调谐规律
29
G804.6(体育理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支持项目
2022-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