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24 h运动指南推荐量的实证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目的:将运动(movement behaviors)拆解为6个部分,依次为白天睡眠时长(DSP)、夜晚睡眠时长(NSP)、静坐行为(SB)、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等强度身体活动(MPA)、高强度身体活动(VPA),分别建立推荐量,并与我国新发布的《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进行比较.方法:以53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被试,运用加速度传感器7天、24 h连续测评运动状况,运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评估体质健康状况,使用偏相关分析、ROC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结果:1)控制性别和年龄后,DSP、LPA、MPA、VPA、MVPA(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和TPA(total of physical activity,TPA)与被试体质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而NSP和SB与体质健康呈显著负相关;2)调整性别和年龄后,随着MPA、VPA、MVPA、TPA水平的增加,被试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显著降低(OR<1,P<0.05),反之,随着SB水平的增加,体质健康不合格率显著上升(OR>1,P<0.05);3)SB、LPA、MPA、VPA、MVPA和TPA均对被试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区分作用,其中,最佳SB界值为512 min/d,最佳LPA界值为176 min/天,最佳MPA界值为37 min/天,最佳VPA界值为9 min/天,最佳MVPA界值为46 min/天,最佳TPA界值为233 min/天;4)与不满足推荐量比较,满足本研究SB、LPA、MPA、VPA、MVPA和TPA推荐量之后,被试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均显著下降(OR<1,P<0.05).结论:与中国最新发布的《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推荐量相比,24 h运动推荐量的MVPA推荐量偏低而TPA推荐量偏高,同时增补了LPA、MPA、VPA和SB的推荐量,未来学者需选取更多的健康指标、更大的研究样本,进一步实证探索学龄前儿童24 h运动推荐量,以丰富24 h运动指南相关实证数据或推动相关指南的进一步发展.
学龄前儿童、24h运动、推荐量、实证探索
41
G804.49(体育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TY018
2021-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