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成年人静坐行为模式研究
目的:确定城区成年人静坐行为模式,并探讨静坐行为模式与社会人口、行为方式和健康变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和南京两地无肥胖遗传史、明显严重疾病、残疾、神经功能受损和心理疾病的408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完成健康和社会人口学问卷的同时提供身高、体重测量值.采用活动日志评估受试者静坐行为时,佩戴加速度计客观地测量其身体活动状况,进而验证活动日志评估静坐行为的效度.静坐行为模式由聚类分析确定,继而采用判别分析对分类效果进行验证.结果:确定混合、娱乐、工作和屏幕前4种静坐行为模式对人群的分类效果较好,成年人参与娱乐和屏幕前静坐行为模式人群比例达62.9%,是我国城市居民最主要的静坐行为模式;不同模式间年龄和学历变量呈显著差异,年龄越大静坐行为模式中人群比例越高,工作静坐行为模式中高学历人群比例最高,达62.2%;≥10 000步/天者在4种静坐行为模式中的人群比例远低于<10 000步/天组,“30 min/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受试者中仅38.6%能超过“10 000步/天”的目标,两者并非一致;超重肥胖组和患慢性病组参与静坐行为模式的人群比例远低于BMI正常组和不患慢性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混合静坐行为模式、屏幕前静坐行为模式、工作静坐行为模式和娱乐静坐行为模式对样本人群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是最佳的聚类方案;年龄越大静坐行为模式中人群比例越高,老年人习惯于混合静坐行为模式;学历越高参与工作静坐行为模式的人群比例越高;不同模式间受试者行为方式和健康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静坐行为并非影响肥胖及慢性疾病发生的唯一风险因素,体力活动与膳食营养的作用也应考虑.
静坐行为模式、成年人、聚类分析、身体活动
36
G804(体育理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23B02
2016-08-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