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冲拳峰值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究预激活增强效应(PAP )对于男性散打运动员上肢肌肉的最佳刺激强度和时间。方法:选取24名男性散打专项国家二级水平运动员,右手均为优势侧,采用3种干预组(90%1RM /60%1RM /Control)×5个时间点(抗阻干预前 Pre/抗阻干预后第4min/8 min/12 min/16 min ,被试间变量)分别对2个测量部位(优势侧/非优势侧)进行混合实验设计,每次均运用BTE仪器等张模式下“力‐速关系”测试冲拳时上肢峰值功率。结果: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冲拳峰值功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 LSD两两比较发现,组内时间因素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组间“负荷强度因素”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组内冲拳峰值功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 LSD两两比较发现:1)优势侧在90%1RM 组在 Pre时间点分别与12 min、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 min与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Control组在16 min时间点分别与抗 Pre、12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2)非优势侧90%1RM组在 Pre点与其他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 min与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60%1RM 组在 Pre时间点分别与12 min、16 min有显著性差异( P<0.05),4 min与8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 min与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Control组在 Pre与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对冲拳峰值功率进行组间两因素方差分析和 LSD两两比较发现:1)优势侧在8 min、12 min时间点,90%1RM 组与Control组、60%1RM 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非优势侧在4 min时间点,90%1RM 组与Control组、60%1RM 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 min、12 min时间点,Control组与90%1RM 组、60%1RM 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男性散打运动员冲拳时上肢肌肉 PAP的产生与强度负荷刺激大小、时间和激活部位三者的关系密切;2)大强度的负荷刺激能有效、持续地产生 PAP ,两侧出现最佳 PAP的时间点均为12 min ,优势侧PAP开始出现的时间点滞后于非优势侧;3)中、小强度负荷刺激在非优势侧能产生 PAP ,出现最佳 PAP的时间点为12 min ,相对于大强度的负荷刺激,在不同时间点,中小强度产生的 PAP变化幅度较大。
预激活增强效应、抗阻练习、散打、冲拳
G808(体育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57;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1250。
2015-1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