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足部形态特征的跑步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旨在分析习惯着鞋跑步者与习惯裸足跑步者跑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习惯着鞋跑步者内收的大脚趾与习惯裸足跑步者外展的大脚趾的足部形态差异进行功能分析。方法:18名习惯裸足跑步者与20名习惯着鞋跑步者参与跑步测试(控制速度3.0±0.2 m/s )。V ico n三维红外运动分析系统用于收集两组受试者跑步测试时下肢的运动学数据;Kistler三维测力台用于收集受试者跑步过程中右腿的地面反作用力;Novel Pedar‐X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用于获得足部特定解剖区域的足底压力(峰值压强,接触面积及压强‐时间积分)数据,重点探究两组受试者外展及内收的大脚趾跑步时的功能。结果:由于两组受试者跑步时落地方式的差异,两组受试者在落地时踝关节屈伸的角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习惯着鞋跑步者跑步时垂直负荷增长率高于习惯裸足跑步者,这与下肢及足部常见损伤相联系。习惯裸足跑步者跑步时,足部前掌区的峰值压强和压力‐时间积分高于习惯着鞋跑步者,习惯着鞋跑步者大脚趾区由于鞋底的支撑作用表现出较大的峰值压强及压强‐时间积分,相应的前足内外侧的峰值压强和压强‐时间积分也明显低于习惯裸足跑步者。结合两组受试者在踝关节冠状面内的角度变化,习惯裸足跑步者蹬离地面时外翻角度高于习惯着鞋跑步者。结论:习惯着鞋跑步者跑步时足部蹬离阶段大脚趾由于鞋底支撑作用能够降低聚集于前足的负荷,减少足部筋膜炎、跖骨疲劳性骨折的风险;针对脚趾蹬地时抓地弹射机能的训练能够提高跑步的运动表现。
足形态、裸足跑、跖屈、背屈、大脚趾
G804.63(体育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1600;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资助项目HS11085。
2015-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