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590.2017.04.012
从"印刷语言"到"话语批判"——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混语现象存在于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从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之争到1970年代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由于乡土文学关涉民族与民主的历史重任,其混语表现便承担起类似"印刷语言"的角色定位,由此呈现出具有向心力与稳定性的"统一"形态.1990年代以后,随着符合现代性规范的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原有导引文学价值取向的"逻各斯中心"消失,台湾后乡土文学又以混合语码的形式展开对规训社会的话语批判,而此时的混语现象则表现出离心力与多向性的审美特征.
台湾乡土文学、混语现象、印刷语言、话语批判
I20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2017-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