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高架化沿线地区空间再生与活化——以台中市为例
台中市是日治时期第一个发布市区计划的地方,也随着战后人口急剧增长及城市发展而扩大,当时的火车站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节点,因此台中市中区扮演着中部商业发展的核心位置.20世纪60-80年代是台中市中区最繁荣的时期,自由路及三民路百货公司林立,办公大楼的供给开始大幅增长.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中心交通恶化、市政中心转移,中区逐渐失去商业竞争力,更因为游民、流动摊贩、流莺群集等困扰,中区加速衰败;公私部门努力多年,也挽回不了没落的命运,但伴随铁路高架化有了新契机.台中市中区是历史文化据点分布的最重要地区,也是闲置空间较多的地区,特别是铁道的历史核心价值,本文将过去中区发展沿革做简单梳理后,搭配国内外都更案例之援引、都市计划之规划努力、都市再生与空间活化具体做法的讨论,希望对台中铁路高架化后,陈述如何恢复过往繁荣活跃并进行文化保存与延续,讨论以民间参与方式经营站区是否能产生都市再生氛围与发展动能.
铁路高架化;空间再生;空间活化
2021-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