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2229.2024.04.010

饮食的道理

引用
"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对"味道"这样一个常识概念的重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积淀的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构成现代文明韧性又坚实的基座.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东南学术杂志社、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编辑部2023年起策划的"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第三场. 李红岩教授指出,味道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形而中"的内涵,在"道"之显现过程中扮演着"象"的角色,在认识论意义上乃视觉的延伸和证成,其过程完成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链条,并成为言语、语言领域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引导词".荣跃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有关"味道"的各种研究路径、知识系统,进而指出各种知识系统之间存在多元对立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关味道的内涵和知识需要整合平衡、与时俱进.彭兆荣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饮食"共需""共享""共食"三大特性,进而将中国独特的品尝民族志提炼为"和、礼、品、味、美"五大特征.贡华南教授认为,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区别于视觉思想的主客体对立,味觉思想者在"体"与"味"中与"象"(万象与心象)交融、相互感应,因此,以味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善于消化,也理当承担起消化、重塑当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任.王本朝教授从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传统诗文在现代中国出现意义和趣味的分裂,其意义被新文学和新文化所批判,其趣味却被保留下来,承载着知识人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记忆.王才勇教授指出,中华审美理想"以味不以形",超越物之外显,进入物之内里,形成一种不留于固定物而贯通众物的感知,它没有在对物的超越中走向物的另一面(思或形而上),而是在感物本身中抛开了来自物的束缚,形成中华独有的审美文明.方笑一教授通过古代文献、诗文中大量有关味道、饮食的记载和书写,生动展现了宋人饮食品类之繁、烹饪技巧之发达及品味之精致,指出饮食书写与饮食实践共同构成宋人生活世界的"味-道",并使这"味道"臻于中华饮食史的巅峰.郑珊珊编审认为,标准化生产和视频化表达构成味道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方式,当下以市场为导向并受到技术控制的味道日益同质化或"伪个性化",在反思味道与现代化之余应强化人与自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让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和隽永.

新文学、中国人、生命哲学、文化话语体系、人类学、日常生活世界、视觉中心主义、审美理想、标准化生产、中国文化

I206.6;B83-0;C912.4

2024-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9-4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探索与争鸣

1004-2229

31-1208/C

202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