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2229.2021.04.00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学者的乡村转向与地方行动
自1901年清政府启动“新政”、鼓励地方自治,中国便已兴起乡村教育运动.但教育学界对“五四”以来的乡村教育运动关注不足,只有少数学者曾将其纳入“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史”或“平民教育史”研究范畴.近十年来,教育学界的乡村教育运动研究有不少理论新变,其一是引入社会学视角,从“平民教育实践者”的“乡土遭遇”出发,分析陶行知、晏阳初等如何在和地方反向力量的“复杂互动”中探索进路,提醒当代乡村建设者不应固守“精英立场与启蒙方法”,而应“主动地改变自己”,与地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①;其二是正式提出“民国时期教育学者下乡现象”,考察李廉方、俞子夷、林砺儒、孟宪承等“六所高师”教育学者“纷纷走出高校,居于乡里”,“普及科学文化、促进知识下移和推动乡村现代化”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行动、教育学者
K26;G40;I206.6
2021-06-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5-27